从历史流向未来,大运河正在“活”起来
摄影:于泽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武清段地处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总长62.7公里,流经10个镇街,是出入首都北京的水路咽喉,拥有河道、水工设施、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如今,武清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建设的大幕正在徐徐启帷。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专项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区委要求,依托大运河武清段本体的景观风貌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深挖地域特色文化,抓好遗产保护传承,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生态旅游发展带、乡村振兴示范带。
“两岸多停估客舟,樯帆影里酒家楼。”大运河承载着人们浓浓的乡愁,更延续着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
“武清因运河而兴盛,为了让血脉中的运河文化再度繁荣起来,指挥部聚焦一个‘统’字,找准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建设的主线和灵魂,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为载体,把散落的文化遗产珍宝重拾、擦亮、串联,不断发掘和梳理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推动其与时代元素相结合,打造文化高地,为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武清始终注重加强运河保护传承,目前,已开展实施十四仓遗址前期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田野作业,完成总考古调查面积440万平方米,勘探65万平方米。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两年以来走访调研300余次,深挖150项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具有保护价值的项目58个,编辑出版《武清历史文化精粹》《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等书籍。完成武清文创展示平台选址(区文化公园博物馆旁)、平面设计等工作。
“除了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今年,指挥部还将分段推进运河通航。已初步编制完成《武清区北运河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实施方案》,初步确定码头驿站、选址和通航后运营管理模式、旅游线路选定等事宜。完成东环线北运河桥改造并建成通车,积极推进武香路、苗圃路、河大路3座北运河‘碍航桥梁’提升改造工程前期工作。成立了北运河木厂船闸工程征地拆迁工作领导小组,正在积极协调西北防风阻沙林带用地占补平衡事宜。加快推进天津市北运河筐儿港枢纽至屈家店枢纽12.4公里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水波动,文化兴。文化和生态密不可分,更和产业、旅游等紧密相连。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指挥部抓牢一个“产”字,积极谋划产业项目,推进文化旅游融合,通过新模式、新途径带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
初春伊始,气温回暖,北运河武清段两岸风光已开始陆续吸引京津冀游客,他们参加丰富的文娱活动,饱览运河风光和风土人情。“指挥部以‘福运武清都市农业公园’品牌创建为抓手,制定扶持政策,加强‘链主’和龙头项目引育,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正在精心打造示范点位,积极与大运河智库联盟、顶渡集团等专业团队对接,探索形成策划、建设、招商、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高标准打造南蔡村丁家